有必要找教練上課嗎?

如果你願意搜尋,網路上其實有很多免費資源,包含動作安排、訓練課表、矯正運動等等。但不管用哪一個方式,都有成功、也有很多失敗的人,兩者的差別在於你足夠了解自己的身體嗎?你適合這樣練嗎?

大部分的人開始接觸重量訓練,可能都是在健身房看別人做什麼就跟著做,不然就是看網路上的影片自學,剛開始的我也是一樣的。

但胡亂練了一陣子後,發現不但不知道自己動作的正確性,也沒看到什麼明顯的進步,所以很快就放棄了。

問題出在哪呢?

個人經驗談

為了進步,我開始找教練上課,才發現原來有很多觀念和我原本的認知差很多,如果自己摸索可能需要花很多時間,還不一定有收穫。 上了幾次課後,我歸納出上教練課的三個好處,分別是:打破思考框架、調整動作細節、長遠訓練規劃。

找教練上課的三個好處

一.打破思考框架

『信念侷限住經驗,經驗則會強化信念』- Krishnamurti。

我們的大腦喜歡待在個人固有經驗所形成的信念裡,凡是跟自己的經驗相違背的都不太容易接受,久而久之大腦就被這些信念所限制而逐漸僵化,踏出舒適圈需要一點勇氣,運動訓練也是如此。

在開始重訓之前,我接觸的是皮拉提斯和瑜珈,比較屬於核心或身心的訓練。對當時的我來說,收小腹就是穩定核心的方式,然而在重訓的世界裡就不一定管用了,並不是說收小腹是錯的,而是換一個情境就必須改變使用身體的方式。 教練帶給我的,不僅是打破舊有的思維框架,還有新的動作體驗,重新調整了呼吸和動作後,整體的訓練效果提升了許多。

打破思考框架,突破瓶頸限制

二.調整動作細節

重量訓練有點像是學習英文會話的過程,每一次訓練都是在跟自己的身體對話,你不一定需要知道每一條肌肉的名字,但你需要仔細感受動作是如何發力的,就像學習發音一樣,聽自己的口音是否精準到位。經過老師的修正後,再慢慢進入到自我修正的過程,其實重量訓練也是如此,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裡。

我們大腦所認知的和實際做出的動作,往往存在一個差距,這個差距尤其在負重時會被放大很多倍。舉例來說,如果完全沒有做過槓鈴深蹲,會以為跟從椅子上站起來是一樣的動作,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像,但實際在負重時的姿勢還是不太一樣的,在旁邊觀察的教練,可以立刻幫我找出動作的缺失並調整重心,避免沒有效率的代償。

每個人都會有盲點,這也是為什麼再優秀的運動員,旁邊還是有一個教練。

調整動作細節,避免錯誤代償

三.長遠訓練規劃

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部分,對我來說,追逐大重量不是我的目標,也沒有想變成健美選手,但還是希望自己的肌力能穩定進步,可以讓我去爬山時不用擔心體力不足,做任何運動更加游刃有餘。

若以此為出發點,提升爬山的肌力就是我的主要目標,但怎樣的肌力才較強?到底該選擇哪些動作來練才有效?

一開始自己太過隨興的安排訓練,心情好就練腿、心情不好就練胸,有時候根本忘了自己做過什麼,也沒有紀錄的習慣,這樣的心態在初學新手期雖然還是會進步,但幾個月後就停滯不前了,是因為缺乏長遠的規劃。

後來跟教練討論後,我們把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,再按照小目標設計課表。譬如我想要在半年後走一趟五天的百岳縱走,前三個月先累積肌力及訓練量,後三個月開始做動作變化,慢慢轉換成爬山的動作,包含分腿蹲、後腳抬高蹲、羅馬尼亞硬舉等等,屬於比較功能性的肌力,如果要攀岩,會再加一些上肢的訓練。

跑課表不難,卻需要一點耐心,而好的教練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冤枉路。

長遠訓練規劃,少走冤枉路

聽專業的意見,為自己作主

專業的教練就像營養師,可以給你適合的運動菜單,但吃了好幾餐後身體會有一些感受與變化,也可能自己的目標和心態在訓練過程中會有些改變,這些變化教練不一定能從旁觀察到。若完全把訓練的內容外包給教練,沒有讓自己保持主動的角色,很有可能整體漸漸走向不是你希望的樣子。

好的教練並不僅是陪練員,更扮演了引導者的角色,引導你找回和自己身體的連結,讓你發現自己的潛力。當你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「為什麼做、做什麼、以及該怎麼做」時,才算是完全掌握了訓練的精髓,也是可以獨立自主的時候了。

專業的教練就像營養師,不僅是陪伴者,也是一個引導者
(觀看次數 238 次,今日1人造訪)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