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004 為什麼有時候你得相信自己的感覺?

嗨,我是Kopi。

最近在教學過程中,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悟:

「很多人,其實不太相信自己的感覺」

我常常聽到學員這樣說:

「有人跟我說,深蹲的時候膝蓋超過腳尖會受傷耶。」

「醫生說我的膝蓋磨損了,是不是從此不能蹲、不能跑了?」

「網路上說這個動作對腰部很有幫助,可是我越做越不舒服……是我做錯了嗎?」

這些觀念,有些可能是對的,有些也許是錯的。

但比起第一時間去尋找「標準答案」,我更常問的是:

你的身體,告訴了你什麼?

【一次讓我差點長眠深山的親身經歷】

這讓我想起一段印象深刻的登山經歷。

有一次我和朋友去挑戰4天3夜的台灣聖稜線的O型縱走,

全程幾乎都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稜線上。

困難的地方在於許多路段只能一人通過,兩邊是萬丈深淵,光用想的就讓人腳底發麻。

雖然我們準備齊全,有下載離線地圖GPX,也看過不少前輩分享的紀錄,

但當我們走到一個開闊小山丘時,問題來了。

地圖顯示我們應該「直直往前走」,可是眼前卻根本沒有路,只有一個筆直向下的懸崖。

我不知道哪個筋不對,腦袋冒出一個念頭:「還是照著GPX走吧,前輩都這樣走的。」

我坐下來,臀部緩緩地沿著一個小小斜坡向前滑行,慢慢靠近那道懸崖……

當我的腳離邊緣只剩不到30公分的距離時,我整個人僵住了。

我雖然沒有懼高症,但我的本能直覺告訴我不能再往前了,

於是我立刻向後退回來,繞了一大圈之後,我們才在另一側發現一條路徑,

雖然也很驚險,但至少有繩索、有踏點,這才是正確的方向。

很顯然地,那位前輩所記錄的這段軌跡是錯的,

如果盲目跟著走的話,我今天就沒辦法坐在這寫信給你了。

【你的身體,是最值得信任的導航系統】

這次驚險的登山經驗,讓我深刻體會到一件事:

無論科學或工具多進步,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,有時候你得相信自己的感覺。

在運動教學過程中,我也不斷看見類似的情況重複發生,

許多人過於相信「網路上怎麼說」、「某某專家怎麼教」,

逐漸失去了對自己身體的信任與覺察。

例如:

🔸 一位學員因為膝蓋不適停止跑步多年,他曾被告知「膝蓋軟骨磨損」,

就此認為自己再也不能跑跳。

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肌力訓練與漸進式練習後,

他發現自己其實不是不能跑,而是之前的身體準備不夠完善。

🔸 另一位長年有腰痠問題的學員,照著網路影片做核心訓練,卻越做越不舒服。

深入了解後才發現,他過度使用了表層肌群,反而讓原本緊繃的腰部負擔更重。

真正幫助他的,反而是放慢速度和保持覺察,先找回深層核心肌群的控制

🔸 還有一位熱愛瑜伽的阿姨,原本能順利完成許多高難度動作,

但最近卻在某個扭轉動作時感到膝蓋刺痛。

這不是因為「退化」,而是因為髖關節的穩定度不足,導致壓力轉移到膝關節

她再次仔細感受身體的給她的訊號,不強求高難度的動作,

調整練習順序和動作姿勢後,身體的狀態很快就改善了。

這些例子提醒我們:

即使動作看起來「標準」,但如果當下你的身體感覺到痛、卡、緊、不順,

那個訊號就值得被傾聽。

我們在課堂上談動作、談呼吸、談排列對齊,這些都很重要。

但這些「外在準則」只是參考,不該凌駕於你「內在的感覺回饋」。

身體不是機器,真正的成長,是從每一次練習中對自己的觀察開始的。

下次運動的時候,你不妨試著問自己這三個問題:

  1. 我現在做這個動作時,哪個部位最有感覺?
    (這個「感覺」是出力、痠脹、還是緊繃?)
  2. 我的呼吸順暢嗎?有沒有因為太用力而憋氣?
    (呼吸是身體是否放鬆與協調的一個重要指標)
  3. 我是在聽從身體的反應,還是勉強自己完成動作?
    (動作的完成不等於練對了,真實的感覺才是關鍵)

這三個問題能幫助你在每一次練習中,回到自己的感受、調整自己的節奏,

久而久之,你會慢慢建立自己的身體導航系統,也發現自己更懂得怎麼「善待」身體。

(觀看次數 22 次,今日1人造訪)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