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006 「體感」是你最好的體育老師!

嗨,我是 Kopi。

最近時常有人對我說:

「那些運動太難了,我還是散散步、甩甩手就好吧!」

「運動除了累,我什麼感覺都沒有,乾脆放棄吧!」

「我以前體育課都在發呆,現在應該沒救了吧?」

這讓我想起前陣子,我重新開始學習吉他, 找了一位很棒的老師,希望這次可以真正學會音樂。

一段音樂學習之路

課程的第一天,老師沒有給我樂譜, 反而請我聽一段旋律,然後用自己的方式把它唱出來。

我心想:「我是來學吉他的,不是來學唱歌的吧?」

而且,那段旋律一聽就知道是《小星星》,會不會太小看我了?

但仔細一聽,我隱約聽到另一條低沉的旋律線,

無論怎麼嘗試,我就是唱不出那段聲音。

腦海裡不斷浮現熟悉的旋律,讓我懷疑自己是不是沒什麼音感。

後來,我索性閉上眼睛,靜下心來反覆聆聽, 走路聽、吃飯聽、騎車也聽,幾乎聽了一百遍。

直到某一天,我正在洗澡時, 那段唱不出來的旋律突然自然地從我嘴裡唱出來, 連我自己都嚇了一跳。

那一刻,我彷彿打開了一條耳朵裡的通道,

我可以開始聽到不同的聲音。

從那之後,每次聽音樂,我都會更用心去感受旋律的流動、和聲的變化,

而不只是依賴樂譜來「照著彈」。

這段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到:

原來,真正的學習,不是用大腦記住,而是用感覺記住。

感覺音樂,也像是在感覺身體

其實,這和運動一模一樣。

我們常覺得自己「不會運動」,

並不是因為身體真的做不到,

而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好好給自己時間,去感覺身體到底在做什麼。

就像我早年學吉他時,拼命背和弦、記指法,

但從來沒有真正用耳朵去聽、去感受,

音樂對我來說,只是「正確的動作組合」,而不是「真的聽懂了」。

許多人在運動時也有同樣的困惑:

  • 「我照影片做深蹲,怎麼大腿不痠?」
  • 「老師說肩膀要放鬆,但我根本不知道放鬆是什麼感覺。」
  • 「做完動作沒什麼感覺,是不是代表我做錯了?」

這些問題,其實都在問一件事:

我到底有沒有真正「感覺到」我正在做的事?

運動不是靠意志,而是靠感覺

很多人對體育課的印象是:「我很遲鈍」「我沒有運動細胞」。

但其實,只是沒人教過你怎麼用身體去感覺。

你不需要是運動員,也不需要有運動天賦,

只要你開始慢慢把注意力放回自己的身體,

那個「感覺的通道」就會慢慢被打開。

這個轉變的時刻,

可能是你第一次深蹲時,真的感覺到臀部出力;

也可能是你突然發現,原來肩膀不需要聳起來也能自然呼吸;

甚至是你察覺走路時腳跟、腳掌、腳趾落地的節奏。

體感小練習:用走路聽見你的身體

這一週我想邀請你進行一個簡單的走路體感練習,

下一次你散步或外出走路時,

請不要急著走快、走多,也不用急著做對。

只要放慢腳步,觀察這幾件事:

  1. 腳跟、腳掌、腳趾依序落地時,有什麼觸地感?
    (腳掌是輕盈地滾過地面?大腳趾是否有推進感?)
  2. 每一步的重心在哪?
    (重心偏左腳還是右腳?腳掌內外側壓力分布如何?)
  3. 骨盆有自然擺動嗎?還是像塊木頭一樣僵硬?
    (上下半身是否能輕微的自由旋轉?)
  4. 手臂是否自然擺動?肩頸是放鬆還是緊繃?
    (手臂擺盪的幅度和腳的動作是否對稱協調?)
  5. 呼吸是流暢的嗎?還是走著走著就憋氣了?

你不需要一次察覺全部,也不需要馬上改變什麼。

這只是一次讓你「重新聽見自己」的練習,

別讓你的「體育老師」睡著了。

(觀看次數 5 次,今日1人造訪)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