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,我是 Kopi。
上次我們聊到除壁癌的故事(你還記得嗎?)
講的是:別急著「刷新」,先把底層的問題處理好,牆面才撐得久、住得舒服。
其實,我們的身體就像那面牆。
有些「卡住的地方」,你可能早就習慣了,甚至覺得那是正常的老化。
但事實上,它們正悄悄地影響你的姿勢、動作效率,甚至引發慢性疼痛。
今天想和你聊聊三個我最常在學生身上看到的「身體壁癌」:
髖關節、胸椎、大腳趾。
它們看起來不痛不癢,卻可能是你身體卡卡的源頭。
卡點1:你以為腰痠是「腰沒力」,其實是髖關節不會鉸鏈!
髖鉸鏈(Hip Hinge)是很基本、卻很容易做錯的動作模式。
簡單來說,就是:彎腰時不是彎腰,而是「屁股往後推」。
但很多人彎腰撿東西、掃地、搬東西時,都是「腰在出力」。
久了當然會腰痠、背痛,下背負擔大,連脖子都可能被拉扯。
只要會做正確的髖鉸鏈動作,就能讓出力點從腰轉移到臀肌與腿後側,省力又安全。
你可以這樣練習:
- 兩腳與肩同寬站立,手持一根棍子,貼在後腦勺、背部與尾骨上。
- 調整到腰椎與棍子之間剛好容得下一個手掌的空間。
- 想像「屁股去找背後的牆」,膝蓋微彎,身體前傾。
- 感覺到大腿後側(股二頭肌)有拉緊的感覺,就代表做到位了。
- 用腳底穩穩踩地,啟動臀肌發力,把自己推回直立。
卡點2:你以為肩頸僵硬要拉筋,其實是胸椎卡住了!
很多人肩膀緊、脖子痠,總以為是姿勢不良或肩頸沒拉開。
但其實,問題常常出在胸椎活動度太差。
當胸椎僵硬、肋骨卡住,呼吸變淺、肩胛活動受限,連帶影響到肩頸負擔和動作流暢度。
這時候不見得是拉筋能解決,而是要喚醒「胸椎自己動起來」的能力。
試試這個胸椎活動
- 坐在椅子上,雙腳穩穩踩地,雙手抱胸。
- 先往前微微拱背(但不要彎腰)。
- 胸口慢慢往右轉、轉到底後讓左肩朝上、側彎向右。
- 慢慢回正後,慢慢往左側彎,右肩朝上。
- 接著慢慢讓胸口朝下,再轉到右側,順時針繞圈。
- 整個過程讓骨盆腰椎保持穩定,下半身不動。
- 繞5圈後,換逆時鐘方向。
- 在轉到覺得「卡卡的點」時停下來,配合深呼吸,幫助胸椎打開。
卡點3:你以為只是老了,其實是大腳趾在偷懶!
大腳趾是全身動作最常被忽略的部位,卻也是你走路、蹲下、起身、爬樓梯時最關鍵的地面連結點。
長期穿鞋、久坐、走路用拖的、或拇指外翻,都會讓大腳趾逐漸失去功能。
但你知道嗎?
大腳趾沒力,連骨盆、核心、膝蓋、臀肌都會被連動影響,
大腳趾的肌力甚至可以預測跌倒的風險。
試試這兩個練習,喚醒大腳趾的存在感:
練習一:大腳趾分離+抬升訓練
- 站著或坐著都可以,把彈力帶繞在兩隻大腳趾上,往外分開。
- 嘗試抬起大腳趾,讓其他四指貼地。
- 換方向,踩住大腳趾,抬起其餘四指。
- 這個練習會訓練你的足底肌肉與神經控制力。
練習二:腳趾延展與前傾重心
- 站在毛巾或斜板上,腳趾踩在上面,腳跟平踩地板。
- 身體打直,慢慢前傾,直到重心快撐不住時再退回。
- 前傾時保持腳跟不離地、背部打直,你會感覺腳趾頭像「爪子」抓住地面。
每週一點點,身體就會不一樣
這三個卡點,可能你從沒注意過,但卻默默影響你每天的行動品質。
不用急著全都打通,
只要每週多幾分鐘去感覺、觀察、練習,
你會驚訝地發現:
原來卡住的,不是年紀,而是連結。
原來身體不是壞掉了,而是需要重新打通訊號。
今天,就從你最有感的一個部位開始吧!
如果你試過有任何發現,或想問問題,
歡迎直接回信,
我們下次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