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個禮拜騎摩托車時,不小心被腳踏車從側邊撞上,車殼直接被撞出一個大洞。
送去給機車師傅檢查,他看了看說:「這邊要換掉,另一邊還能用,我先幫你固定一下,照樣能騎。」
我心想:「還好不用整台報廢!」
這件事讓我想到一位阿姨的故事。
她因為膝蓋痛去看醫生,被告知半月板有點破損。醫生建議:「做個小手術就好。」
她心想:「既然只是小手術,那就快點處理吧!」
結果手術後恢復不如預期,總覺得膝蓋愈來愈沒力,不但沒辦法蹲、上下樓梯,
連走路都會緊繃、甚至疼痛,讓她更不敢踩那隻腳。
但每次回診,醫生卻說:「檢查結果一切正常啊!」
是不是覺得很矛盾?
半月板破了=一定要開刀?
很多人聽到「半月板有裂痕」的第一個反應是:
👉 是不是該馬上開刀?
👉 拖久了會不會更嚴重?
但近十年的高品質研究,幾乎都指向同一個方向:
對於中高齡、退化型的半月板損傷,不開刀,往往才是更好的選擇。
- 運動治療 ≈ 手術效果 荷蘭 ESCAPE 研究追蹤 5 年,發現運動治療在減輕疼痛和改善功能上,效果不輸手術。
- 切掉半月板,可能加速退化 芬蘭 FIDELITY 研究甚至發現:做了手術的人,5 年後膝蓋退化跡象比「安慰劑手術」還多。
- 國際指引:多數情況不建議常規開刀 《BMJ》2017 年指引:對退化性半月板問題,強烈建議不要常規開刀,因為好處有限,卻得承擔風險和恢復成本。
- 先復健 → 再開刀也不遲 美國 METEOR 大型研究:就算一開始先做復健,後來才轉手術,最終效果也和一開始就開刀一樣。
如果不開刀,我可以做什麼?
就像機車不是壞了就報廢,膝蓋也不是破了就一定要動刀。
這裡有一個 五步驟行動計畫,幫你更安全地處理膝蓋問題:
步驟 1|先讓膝蓋「安穩下來」
- 2–6 週內減少蹲、跪、扭轉、翹二郎腿
- 散步、室內單車這類低衝擊活動可以做
- 視情況短期冰敷、護膝,或在醫師評估下使用止痛藥 👉 目標:讓疼痛退燒,而不是完全不動。
步驟 2|啟動「保護肌群」
- 股四頭肌(尤其股內斜肌)
- 臀中肌、臀大肌
- 小腿後側與腿後肌群柔軟度
- 單腳平衡、跨步練習 👉 這些就是你的「天然護膝」。
步驟 3|修正日常用力習慣
- 下樓用小步伐,膝蓋朝腳尖方向
- 拿重物用髖鉸鏈(hip hinge),分散壓力
- 久坐或久站,中途要起來動一動
- 若有過重,減掉 5–10% 體重,膝蓋就會輕鬆許多。
步驟 4|給身體一點時間適應
- 至少 6–12 週
- 大部分人會在這段時間逐漸改善
- 即使最後需要手術,也不會錯過「黃金期」。
步驟 5|什麼時候該考慮手術?
- 明顯「卡住伸不直」
- 經過完整復健後,仍然劇痛、嚴重影響生活
- 合併重大傷勢(如十字韌帶撕裂) 👉 原則是:能修補就修補,能保留就不切,降低長期退化風險。
三個常見疑問
Q1:不開刀,會不會拖壞?
👉 多數中高齡退化型半月板問題,在運動治療下能穩定改善;就算後來轉手術,效果也不差。
Q2:切掉壞掉的半月板不就沒事了?
👉 半月板就像「避震器」,切掉太多,膝蓋承受壓力更大,長期反而退化更快。
Q3:什麼情況下一定要手術?
👉 膝蓋卡住打不直、碎片卡住、或合併嚴重不穩,其餘多數可先走復健路線。
給你的提醒
膝蓋不是零件,身體也不是機器。
壞了不一定要換,而是可以透過「調校」來恢復。
先把疼痛降下來 → 啟動肌肉保護 → 修正用力習慣
大部分人的膝蓋,都能回到「可用、好用、敢用」的狀態。
✦ 本文提供健康資訊參考,非個別醫療建議。若有劇烈疼痛、膝蓋重大外傷,請務必及早就醫。
(觀看次數 18 次,今日1人造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