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008 那些看起來沒什麼用的動作,其實才重要——爬行教我的身體課!

嗨,我是Kopi。

說到「爬行」這個動作,你是不是腦中也會浮現這個畫面——

小嬰兒趴在地上,慢慢地往前挪。

同時你也可能心裡想:

「我們大人還需要做這種動作嗎?」

老實說,我以前也這麼想。

剛開始接觸訓練的時候,

我只練那些看起來「很有用」的動作:

深蹲、硬舉、伏地挺身、引體向上。

因為我想要變強、變壯、變穩。

那陣子,我的確覺得手腳都更有力,

但很奇怪的是,每次去爬山、打球,甚至跑步,

身體卻不太靈活,好像力氣有了,但動作就是卡卡的。

有一次,我在網路上看到「動物流訓練」的介紹,

裡面有一些像瑜伽、體操的地板動作,還有各種爬行法。

我的第一個反應是:

「這是健身網紅在炒話題吧?看起來很炫,但真的有用嗎?」

但我還是想說試試看,就把這些爬行動作加進我的訓練裡。

結果我徹底被打臉了。

第一次練爬行的時候,

前面幾分鐘還覺得新鮮有趣,

但很快手臂、核心、大腿都開始發抖,

呼吸變得急促,動作之間也越來越不順。

我突然意識到:

「啊!我的身體根本不習慣這種『整合』的動作啊。」

最神奇的是,爬完幾輪後,

原本僵硬的肩頸和腰背都放鬆了,

身體像是「打通任督二脈」。

整個人不只變得柔軟,

連走長天數的百岳縱走都輕鬆了很多。

就像手機的作業系統更新了一樣,

動作流暢、協調性更好。

那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一句話:

「那些看起來沒什麼用的動作,其實也很重要。」

為什麼「爬行」超重要?

它能全面強化核心,不是只有腹肌線條

不像仰臥起坐那樣只專注在腹直肌,

爬行是在動態裡整合腹部、背部、臀部、肩膀的力量。

我自己現在每次重訓前,都會先用爬行來暖身,喚醒全身的連結感。

它讓肩膀、脊椎、髖關節重新學會合作

有別於只鍛鍊單一肌群,爬行會串聯手腳四肢和中軸,

一口氣練到平常很少「一起用」的肌肉群。

它練的不只是力氣,而是身體的語感

地板的回饋能提升你的本體感覺,

就像把身體內建的GPS重新定位和升級。

它讓你在真正需要的時候動得更自然

打球、爬山、旅行走長途,甚至只是上下樓梯,

爬行練的協調和平衡,都能在這些時候幫上大忙。

想試試看嗎?我最常用的版本是這樣:

✅ 四足跪姿暖身

先慢慢「喚醒」身體。

雙手在肩下、膝蓋在髖下,四足跪姿,

慢慢前後、左右、或畫圓移動重心,

感覺肩膀、髖關節、手掌、膝蓋怎麼接觸地板。

✅ 熊爬

從四足跪姿開始,慢慢抬起膝蓋約5–10公分離地。

右手+左腳同時向前,再換邊。

背保持穩定,不要聳肩或塌腰。

這個動作能大大喚醒核心和肩胛穩定度。

如果覺得手腳不協調,也可以先用膝蓋跪地版本練習。


✅ 蟹爬

坐在地上,雙手放在身後撐地,腳掌踩地。

抬起屁股,像螃蟹一樣往前或往後走。

感覺手臂、肩膀和臀部一起發力。

很適合打開肩膀前側、強化手臂後側和核心。


✅ 猿猴爬

從深蹲開始,雙手放在地上或膝蓋內側。

身體左右擺動、橫向爬行,像猴子一樣靈活轉向。

能打開髖關節和腳踝的活動度,

同時訓練下肢和手臂的支撐力。


✅ 蜥蜴爬

手掌撐地的棒式開始。

右手向前伸的同時,左膝彎曲往前外側跨步,身體微微旋轉。

接著換邊,像蜥蜴一樣貼地前進。

動作放慢,感覺身體貼近地板的支撐。

這個非常挑戰核心和手臂的穩定。

如果你想看爬行教學的影音版,可以參考這支影片

【最後想跟你說】

爬行看起來或許很「幼稚」、很「慢」,

但它真的能幫我們找回小時候就有的身體連結和敏銳感

對於改善靈活度、穩定度、協調性都有很大的幫助。

如果你今天想試試看,挑一個動作就好。

慢慢做,不用急,也不用強迫「做對」。

只要去感覺身體怎麼用力、怎麼支撐、怎麼放鬆就好。

如果你有任何心得、問題、或新的發現,

都非常歡迎告訴我。

祝你今天也能和自己的身體,好好對話。

(觀看次數 32 次,今日1人造訪)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