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深蹲,我想說的其實是…

  如果在網路上搜尋「深蹲」,恐怕可以找到上百個相關知識。然而,知識本身如果沒有經過身體學習的過程,最終可能還是紙上談兵。最大的問題不是動作本身,而是關於「學習」這件事。如果把該如何學會深蹲,套用到任何想學習的事物,譬如:「該如何學會XX」,該如何學會「煮義大利麵」、該如何學會「彈吉他」、該如何學會「游泳」,會發現學習的本質都是一樣的,差別只在於使用不同的感官,如嗅覺、味覺、聽覺、觸覺、還是身體的感覺而已。

以學習騎腳踏車為例

 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如何學會騎腳踏車嗎?多半是從旁觀察別人怎麼騎,然後不斷地嘗試各種方法,經過很多失敗後,才找到平衡的吧!在學騎車的過程中,我們經由手把、坐墊、腳踏板與腿的角度,感受雙手、雙腳、身體的每個部位的位置,進而去修正我們的動作。

  你可能會下意識地去思考一些問題,「手把需要握那麼緊嗎?」「右腳踩的時候,左腳可以放鬆嗎?」「彎腰比較舒服還是挺直?」經由不斷自我微調,最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,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。

  我們不需要鑽研解剖學、肌動學,也不用去了解腳踏車構造,自然就學會騎車。只需要全然地去覺察,用身體記住這些感受,如果沒有經歷過這些感受、覺察、動作微調的過程,就不可能自由自在地騎腳踏車。

學習騎腳踏車是一個用身體經驗的過程

學習不是一件能速成的事

  學習不是一件能速成的事,速成的東西也終究會迅速離開你。所以我並不喜歡快速制式化的學習方式,就好像把每個人都當成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。學習可以是一種「靜心」、一種「忘我」、一種「自我探索」。慢下來,才能好好跟身體相處。

  而真正的學習,始於「感受」。

  以我自己學習吉他的過程為例,以前總是習慣看譜,死記那些和弦按法,表面上好像會彈很多歌了,但實際上只要沒有譜就完全不會彈了,好像從來沒學過吉他一樣。後來找到一個老師,引導我純粹用「聽」的,用耳朵去感受每段弦律的個性、每段節奏的律動、每個和弦的美妙。 

  感受力是可以訓練的。

  有一次,吉他老師請我聽一段弦律後,把它唱出來。我一聽就知道是小星星,同時還聽到一部較低的和聲,但怎麼試都無法唱出來,以為自己大概就是沒天份吧。接著我閉上眼睛,讓自己沉澱下來,仔細聆聽這兩部和聲的差異,反覆地聽了上百次後,某一天洗澡時突然很自然就唱出來了,連自己都嚇了一跳,我的神經在那一刻彷彿被通電了。從那之後,才更認真的用耳朵去感受音樂,我的血液裡彷彿開始有音樂了。

學樂器始於用耳朵聽,學動作始於用身體感受

沒有絕對標準的動作

  讓我們回到深蹲,在我的觀念裡,並不存在絕對標準的動作或訓練。即使是簡單的動作,譬如從椅子上站起來,也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變化方式。每個動作和訓練都有它的意義,也都有它的侷限,完全取決於我們怎麼看待它。

  以許多長輩喜歡做的平甩功為例,如果是為了增進手腳血液循環,那的確是方便、隨時隨地可做的運動,比起什麼都不做已經好太多。然而,平甩功忽略了動作的變化性與強度提升,身體很快就適應了,最後往往停滯不前。

  即使現代運動科學及醫學已如此進步,我們對人體的了解仍然充滿許多未知。只有更誠實接受我們現在的樣子,並且持續保持覺察和探索,才有向前邁進的可能。

從嘗試中學習深蹲
(觀看次數 170 次,今日1人造訪)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