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沒有運動細胞!」這是真的嗎?

那些年,我們都在做的體適能檢測

你是否曾經因為求學時的體適能檢測或體育課成績不好,而從此放棄運動?

我想最大的原因在於,以前的體育課是以競技運動為導向,從來沒有教我們好好感受自己的身體、開發我們的體感缺乏自由的使用身體、碰撞、遊戲、舞蹈,甚至把體育課拿來做其他用途。而體適能檢測跟我們的生活似乎沒有太多關聯性,你不會因為坐姿體前彎時手無法往前摸,或者仰臥起坐很差而每天腰酸背痛。如果你從來不跑步,大概也不在乎自己能跑多快,這些都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,最後只是同儕間互相比較的數字而已。

某方面來說,體適能檢測可以大致觀察一個人的運動能力,但過於簡化的檢測項目,很容易忽略了每個人潛力,讓我們太早把自己貼上標籤,譬如:「我沒有運動細胞」、「我柔軟度就是比較差」、「我的身體就是比別人差」,往往會讓測驗成績不佳的人,以為這輩子注定是運動絕緣體,從此不再對自己的體能有信心,這是多麼可惜的事!

體育課和體適能檢測是以競技運動為導向,缺乏教導體感的連結,過於簡化的檢測,容易忽略每個人的潛能。

我是不是沒有『運動細胞』?

然而,學生時期的體適能檢測並非一無是處,它可以用最少的人力『快速、概略』檢測,但檢測的目的為何呢? 是找出優秀的運動基因,然後好好栽培成為國手? 還是預防運動傷害?那其他的『普通人』呢? 檢測似乎變成一項例行性考試而已,三不五時拿出來看一下大家是否還『正常』。

對於檢測的成績,或許我們不該過度解讀它,假設你的坐姿體前彎很差,也不代表全身都很緊;仰臥起坐做不太起來,也並不代表下肢或上肢都沒力。

坐姿體前彎只能檢測你的背部和大腿後側柔軟度,那只能代表一小部分的我們。

簡而言之,那只能代表一小部分的我們。

我們習慣以『運動細胞』來評斷一個人的體能好不好,好像這件事情是天生就注定好了,不可否認地,少數人在先天基因上的確存在優勢,但我們不該完全歸因於基因,而忽略了後天努力的結果,也不應該自我宣判沒有『運動細胞』而從此放棄任何活動身體的機會。 如果你沒興趣參與競賽運動,那麼對你來說,究竟跑得快、跳得高比較重要,還是走路腿不會痠、不容易喘、身體更加靈活有意義呢?

「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,它將終其一生都會覺得自己是個笨蛋」

體適能檢測的目的應該完全取決於你想要完成什麼任務,具有高度專項性。舉例來說,如果你想去登山健行,可以想想爬山需要哪些元素,大致上包括肌力、心肺耐力、柔軟度、平衡感、協調性等五大元素,其次可能還有爆發力、敏捷、關節活動度、手腳並用等等。

所以所謂的『運動細胞』,我們可以理解成運用身體五大元素的能力,而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,一定都有自己擅長和適合的運動項目,但可惜的是,很多人可能從學校的體育課就放棄了,一輩子都沒有機會了解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,更別談喜歡運動了。

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,一定都有自己擅長和喜歡的運動項目。

找回有能的自己

『天生我材必有用』並非老生常談,我認為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限的,沒有人真的缺乏『運動細胞』,如果你這麼想,那也只是你這麼相信而已,千萬不要被過去的經驗所框架住了。

或許你可以先問問自己,想完成什麼事? 這些事需要哪些條件?

如果能正視自己的內在需求,接受自己的狀態,才會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,讓自己更接近心中理想的樣子!

正視自己的需求,找回有能的自己!
(觀看次數 1,344 次,今日1人造訪)
返回頂端